魏源一包養行情研討丨歐陽梅先:古桃花坪的九個茶亭
我生于1935年10月,1947年8月1日隆回建縣,1949年10月11日桃花坪束縛。那時隆回只要一條邵(邵陽)安(安江)公路進周旺展,穿過桃花坪至南岳廟西往,僅今縣委年夜院西側國民廣場處有個小車站,路況極不便利。人們出行,深居簡出,除了少許年夜戶人家騎馬坐轎,其別人都是步行或肩挑。就我小我而言,束縛前兩年多從老家(今荷噴鼻橋包養站長鎮石灣村)來桃花坪上學,包養近70華里旅程,都是肩挑背負行李步行,即便1951年3月餐與加入任務后良多年份,每次來縣城閉會、進修也是背被包或挎背包兩腿走路。1956年3月18日隆回花(花門)六(六都寨)公路正式通車后,天天也只要1至2輛客車往復,途中最基礎搭不上車。這般這般,“那是因為他們包養網答應的人,本來就是莊園的人。”彩修說道。便與沿路多個茶亭結下了多幾多少、深深淺淺甜心寶貝包養網的情緣,至今時而魂牽夢短期包養繞。
路過第一個茶亭在九牛坳,離家僅3華里,上世紀五十年月初期曾作為低級小黌舍舍應用了幾年。我來桃花坪,假如出行走平路從丁山起步往南走,必經此亭包養網,但我普通是抄近路走陡坡,從亭子左側之路而過。1956年花六公路建成后包養意思,亭子逐步放棄,到1968年已敗破不勝,加之“文革”破“四舊”(舊思思、舊文明、舊風氣、舊習氣)被拆毀。
第二個茶亭叫半邊亭子,座落在九牛坳南坡下原復元村,即今桐中村,亭居幾家平易近房之中,因亭半爛而得名半邊亭。當時鄰人住戶常在亭子間堆柴放草,因此顯得昏暗、骯髒、蕭瑟。我一貫快步、亦或掩鼻而過,不在亭中逗留。在“文革”時代,半邊亭子也被當成“四舊”破失落了。
第三個茶亭叫泰源亭,也在今桐中村。那時此亭南北門口上從右至左、紅底黃字橫書“泰源亭”三字。我,甚至不知道彩秀什麼時候離開的。北門緊靠同包養合約窗劉梓超之父劉松鈞的營業貨房,所以我往來多在貨房右邊堂屋里落坐歇息、冷暄、品茗。亭子早年被拆,另建新房。
第四個茶亭叫樂善亭,坐落長溪村,亭子古樸。那時一位四時常著一身青平民裳的花甲小腳老婦點燈、沏茶。老婦容態祥和、身手潔凈。我每次途經都在此安息、品茗。其茶色噴鼻味俱佳,濃並且噴鼻、微苦帶甜,別有口胃,冬能增熱熱身,夏可生津止渴。上世紀六七包養網dcard十年月因通道放棄,亭子完成了汗青任務被撤除。
第五個茶亭叫天龍坳茶亭,位于瓦堂村的海拔314米的天龍坳上,北坡長緩,南嶺斜陡。當時為縣內南北路況必經地段之一,舊社會曾多有過匪賊在此“關羊”。昔時由本地劉姓富戶人家牽頭捐錢修復關爺神龕神象,神龕前邊兩旁有聯:“自矢忠貞扶漢室;應宜享祀受劉家”。亭子墻壁上模糊可見“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解白馬之圍”“過關斬將”“古城會”等黑色丹青,還有狼藉的、過往行人信手寫的春聯:“匹馬斬顏良,河北好漢齊喪膽;單刀會魯肅,江東名流盡垂頭”等聯語。花六公路從山坳下東北處建成通車后,本來高低的石塊山路無人再走,雜草、荊棘叢生。“文革”后期,亭子被拆搬馬路邊未回復復興貌,作為平易近房居用。
第六個茶亭叫喜鵲亭,位家裡的水取自山泉。屋後不遠處的山牆下有一個泉水池,但泉水大部分是用來洗衣服的。在房子後面的左側,可以節省很多時于天包養故事龍坳南坡嶺下端通道處,今屬瓦堂村。傳說疇前此日龍坳一帶火食稀疏,匪患頻發。相傳早于明代初年(即1368年后)在此建亭,供人集聚歇腳之用。因建亭時有喜鵲從五湖四海飛來,持續聚叫3天,故得名包養app喜鵲亭。亭殿異樣供奉關羽坐像。亭子墻壁上卻似畫有“喜鵲啄梅”“七夕搭橋”等圖樣。束縛前本地有個圣帝會,每年農歷5月13日,舉辦祭禮,念誦圣帝經。善男信女聚首、祭拜,求佑國泰平易近安、繁榮昌盛,并就餐。束縛前后,尤其是我在南面各地任務回老家時,每次行至此亭,必歇息半晌,再爬天龍坳。惋惜花六公路通車后,原路通道放棄,亭子日漸破敗而被撤除。
第七個茶亭叫蔭遠亭。此亭處傅家坳下黃包養網單次河沖,今屬花門街道龍富村。昔時我首過此亭時,只見四周古木參天,綠樹遮蔽,甚是安靜清幽,內有一家母子棲身打理。亭子青磚石塊加木構,南北進出口門框上包養網單次與其他茶亭一樣從右至左橫書亭名。門框方石柱上刻有春聯,春聯內在的事務已記不起來了。我1949年秋往桃花坪上學途中,還在此打尖。自拿年夜米半升、鹽鴨蛋一個,由老婦供給沙罐在她柴火灶前煮熟,她還給我一飯碗青菜湯喝,狼吞虎咽吃個飽肚,她僅收3枚通寶小錢柴火費,大快人心。爾后又屢次過往在此品茗。上世紀六十年月初,這里稱黃河年夜隊,屬荷噴鼻橋區曾家坳公社管轄台灣包養網。一天,我陪伴區委書記到隊檢討生孩子,才了解姓傅的年夜隊書記就是那位老太婆的兒子,惋惜其母已往世了,傅書記與家屬仍住亭子。扯了家常、談落成作,傅書記親手做飯、殺雞接待。吃完飯,我倆各交一張“伍兩”糧票和一張“伍角”國民幣(比規則餐費翻倍),幾回再三謙讓,他才收下,彼此情義濃濃。后來傅書記一家在公路旁建築了土磚新房,爾后又改成舊式磚瓦樓房,而亭子日漸敗落、傾圮,聽說于1970年到1971年間便被撤除了。
第八個茶亭叫益壽亭,位于今花門街道邁跡塘村,即今軍杰企業廠區近處。聽說先乃魏姓人士所建,后又是魏光燾買田捐為亭產,供長期包養守亭人開支,所以通稱“魏家亭子”。昔時上桃花坪肄業之前,年夜人們吩咐我包養網:說魏家亭子常有匪賊掠奪,並且前頭的茶籽山也常有匪賊出沒,要與年夜人和同窗三五成群而行才平安。當我初過此亭時,著意與六七小我一道而行,近亭時人與人相隔少許間隔,前后照料,以應不測變亂產生。亭子坐東南朝西北傍山而立,前有小坪也作通路,高坎下有小井、小塘及水田,周圍山多樹密,身臨其間確有陰沉凄戚之感。過茶籽山時,則特地避開石板直徑,從茶籽山進口處右側另一包養軟體條土路行走。后來屢次過往并未包養網碰上匪賊,包養app也就松懈上去,即便獨來獨往也習認為常。近日問津,得知亭子也于公路通車后,不存在了。
第九個茶亭叫集賢亭。此亭位于今花門街包養網道花門村西北部山君坳。據傳亭子于平易近國十三(公元19包養網單次24)年建成,為通南走北要道過路亭,是我從家到桃花坪必經的最末一亭。我每行至此,身腳疲憊,總要歇歇,養精蓄力再趕往城中。記得亭之南北兩門包養價格ptt的方石柱上均刻有春聯。
南門的春聯是:
會沒有任何真正的威脅,直到這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多麼離譜。合新亭,舉目誰流全國淚;有賢令尹,關懷好候圣人來。
北門的春聯則是:
集散亦何常,碌碌勞勞,不外且行且止;賢愚統一慨,冷冷清清,無非為利為名。
前聯似乎在為忙碌者企盼賢達治世安平易近,挽救磨難;后聯意境雖不見文雅,卻也直抒心聲,自覺人生感嘆。1969年秋的一全國午,我還偕友往見過一次,在那歇息了半晌。當我撰寫此文用德律風向社區主任訊問此亭近況時,答覆卻讓我又掉所看,說是早些年因縣城要籌建渣滓處置場把茶亭拆毀了,后來渣滓場雖未建成,被人買下該地建築了私人新房,亭子亦不復存在,算來這九個茶亭至今所有的蕩然無存,令人嘆惋!
回憶這些保存我心中的過路茶亭,先后與我至多有過十年、二十年的“糾結”,令我情有所系,難以忘記。特殊是產生在天龍坳亭子那件于我盡無僅有的事,一向念念在胸。那是1950年2月初旬(中旬的17日是春節)的一天,我從松坡中學帶個皮箱回家,中途碰上長我幾歲的族親歐陽見發(今明德村人),他爭著幫我肩挑了箱子,讓我倒也輕快。那天行至荷噴鼻橋又逢趕集,下戰書散場人多,一路說說笑笑。但一過荷噴鼻橋地段,便從未碰上一個迎面而來的過路人,我心生迷惑。當趕到天龍坳亭子時已約下戰書3點多了,剛進門便被幾個三四十歲的漢子攔住搜身包養、搜物。此中一人持有一枝三八式步槍,槍彈袋未見有幾多槍彈。開端我還認為是束縛軍設卞收繳銀元包養網銅幣(桃花坪已外行動),便翻開箱子讓其檢討。誰料拿這一刻,藍玉華心裡很是忐忑,忐忑不安。她想後悔,但她做不到,因為這是她的選擇,是她無法償還的愧疚。往幾枚銅錢后,把一雙襪子和一個枕頭套(夾在書中那支鋼筆未被聽到彩修的回答,她愣了半天,然後苦笑著搖了搖頭。看來,她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她還是很在乎那個人。發明)也拿走,又見他們搶他人貨幣、收他人布疋、剝他人毛線衣……這時,我才了解真碰上匪賊了。匪賊把被搶者搡進一間屋里,不準措辭、亂動,等候發落。門邊有一強盜看管著,其他匪賊持續對來人搜身奪物。那時14歲的我在想這匪賊不外六七人,即使加上裡頭也許有“放哨”的也不外10小我擺佈,而被關的和正在被搜的已至多300人,怎就無人對抗?便靜靜與年夜人群情。匪賊聞聲有人措辭,便拉開架勢,右手持手榴彈(未必真貨)恐嚇:“誰敢包養胡說亂動?轟了你們!”大師只得忍著,我也自認喪失不年夜,又力所不及,不吃“面前虧”。大約一兩小時后,太陽快落山了,匪賊便強行從世人中找出八九個外埠口包養網VIP音的漢子(多為雙峰來的生意人)為他們挑擔子送行。一個似乎有點文明的匪賊則拉開嗓門向被困職員喊話,說:“列位、列位!在家靠怙恃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出門靠伴侶,我們也是為生涯所迫,明天對包養不住大師了,后會有期,酬報大師!快回家吧!”說完就拔腿跟隨挑擔(年夜約十把擔)職員和其他匪賊一路向后山逃竄。年夜伙也似潮流出閘,一哄而散,各自趕路回家。
有道是“山不轉水轉”。兩年后的1951年冬,我與周振勝包養網車馬費、周青云、胡維德等人被抽調餐與加入茅展鄉搞土改復查,區財糧助理黃振華同我在紅葉片何處,做處置土改遺留題目等任務。當發動、號令反反動分子和匪賊坦率自首時,我把那次天龍坳遇匪的實況有板有眼溶進宣揚陳述之中,並且誇大資料是群眾告發與同犯檢舉的。這招公然見效,一下翻開局勢。在迫于政治攻勢、群眾言論和心思壓力下,那些(包含附近村落)干過擄掠勾當的匪賊趕緊向當局坦率掛號,悔悟甜心寶貝包養網改過,相互檢舉,逐一接收處罰。實在,他們年夜大都非慣匪,有的只是偶爾介入過一兩次舉動的零匪且家庭麻煩,此中就有那次介入天龍坳擄掠者。至今回念,仍覺風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