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飲冰室里的后半生–文史–中找九宮格時租國作家網
算起來,與汪兆騫師長教師結識已不知不覺快要十年。簡直每隔一年半載,都能收到他的一本舊書,效力之高,題材跨度之廣,創作精神之盛,令人常常暗自嘆服。筆耕不輟,是對一個寫作者之勤懇的嘉獎詞,而對年逾八旬的汪老來說,卻實其實在是退休二十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日常生涯方法。在《平易近國清流》七卷本、《文學即人學》《啟幕:中國今世文學與文人》等年夜河群像式作品之后,這兩年,他的眼光漸從群體轉向汗青中個別命運的細部探微,接連寫出了《李叔同傳:從風華佳人到云水高僧》和《紅豆遺夢:柳如是小傳》。恰在此二書寫作出書的間隙,我曾往造訪汪老,那時他便提到將來有“寫寫梁啟超”的打算,沒想到(或許說公然)不出一兩年,這部《梁啟超在飲冰室》就以成書的情勢呈現在面前。超一流的履行力和毅力真是不由人不敬仰。
從李叔同到柳如是,汪老從浩瀚汗青中擇一二個別人物為之作傳,除了其自己的主要性及傳奇性,按他本身所述,總還有些私家的啟事,或緣分。追溯起來,寫梁啟超亦是這般。以前就曾聽他約略說過童年在津門的舊事,汪家老宅就在天津舊意租界馬可波羅廣場之東,離梁啟超的飲冰室很近。此番讀過書跋,才知此中有更深的人事淵源:那時梁啟超的遺孀(即其第二位夫人)王桂荃還健在,就住在飲冰室舊居,每到逢年過節,年少汪兆騫城市被祖父領著往給這位“王奶奶”賀年,有一次還碰到梁啟超三女兒梁思懿。稍長些他才了解,王奶奶不只慈愛,內里更兼深明年夜義,她在與兒女們協商后,將梁任公留下的可貴手稿所有的捐給了北京藏書樓(后改名為國度藏書樓)。汪兆騫祖父平生推重梁啟超,受祖父影響,他也從少年時讀梁氏文,更與其舊居“為鄰”,這讓梁啟超這三個字對他而言,是遠比講義政治汗青人物更為親熱的存在。汗青老是因與實際相系而有溫度。
因此也不難懂得,汪老此書,何故起于飲冰室,終于飲冰室。飲冰室,與普通文人起字號的邏輯相反,乃是先著名號后有空間實體——“飲冰室主人”梁啟超1912年自海內亡命回國后,在天津意租界買地,前后自行design建造室第與書齋“飲冰室”,在這里生涯直至1929年去世,可以說是一部梁啟超的后半生。眾人皆知梁啟共享會議室超,但是年夜大都人“知”的重要是其前半生,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中國慘痛近代史中一次奮起改進的測驗考試,一場注定有力回天的掉敗實驗。當維新黨們或被戮或流亡后,近代史的眼光漸從這些掉敗者身上移開,聚焦到了更為保守的反動者們身上,后來者們的反復抗爭直至終于成功,既映托出先行者們的不易之功,同時也加倍映托出他們的“掉敗”。很長時光以來,在近代史的敘事邏輯里,他們是被作為“過錯”的悲情例證或“對的”的前史來講述的。
近些年來,跟著汗青論述從一元向多元成長,梁啟超取得了或許說恢復了他本應有的復雜性。他在紛紛汗青岔路中流質般的“善變”,及這種“善變”所折射的中國近代常識分子表裡求索的沒有方向與彷徨,為他拓展出宏大的闡釋與書寫空間。這些年不竭有來自分歧世代作者的多版本多角度的梁啟超列傳及研討著作問世,梁啟超漸有“顯學”之勢,亦可以說是對其精力遺產的年夜範圍的重識與重估。汪兆騫師長教師的《梁啟超在飲冰室》,截取其后半生活,以業績與信札交錯的紀年史寫法,向我們浮現了此一階段梁任公的性命形狀。在這個時代,阿誰為人所熟知的政治的梁啟超逐步向人們不太熟知的文明的、教導的梁啟超改變,因此與其他全景式列傳作品比擬起來,因離別了前半生易代之際的年夜風年夜浪與青丁壯的大方悲歌,仿佛驟然顯得沉寂甚至瑣碎了很多,但是細心讀往,海面下照舊連綿火山,無論若何選擇若何行路,一以貫之的照舊是“十年飲冰難涼熱血”。而也恰是經由過程這個試圖闊別政治的梁啟超,方能加倍懂得阿誰政治的梁啟超。
梁啟超的改變,經過外界抵達本身。百日維新后亡命海內十三載,讓梁啟超放眼世界、自我認識改革,彎彎曲曲地從保皇黨改變為了共和派,中華平易近國成立后,袁世凱和張勛的兩次復辟倒行逆施,他都果斷介入了討逆護國的舉動。這是梁啟超進飲冰室之初直接介入政治活動的兩個飛騰——但是也簡直是停止,是他起念闊別政治的開始。時期的晦暗重合小我認知的局限性,從青年到中年,他接連把盼望依靠在過錯的人身上,從光緒到袁世凱到段祺瑞,然后失,繼而墮入掃興。故而進飲冰室,頗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之意愿。只是,如他如許愛好和熱忱都無窮的人,“小樓”又若何能約束瑜伽場地住他:他連續著作、講學,辦講學社約請羅素和泰戈爾訪華,擔負清華四年夜導師小樹屋之一,成立松坡藏書樓,等等等等,為文明教導工作進獻著成就,同他青年時一樣,照舊繁忙,照舊奔忙,也照舊連續不雅照、思考、群情著政治局面。或可以說,他只是闊別了政治或說政權中間,卻仍然孜孜實行著“自我的政治”,尤其是踐行著1902年以來的“新平易近說”幻想。發蒙開化、為中國培育順應世界潮水的“新平易近”,是梁啟超一向以來政治構思中的主要部門,更是其平生變更不居的政管理念中不變的內在的事務。他本身就是如許一個切身的實行者,平生在“昨日之我”和“本日之我”的不竭斗爭中更換新的資料著本身,即使是無舞蹈場地限度的。
梁啟超與乃師康無為,恰是一組對比,也是書中令人印象頗深的一筆。梁啟超自青年起敬慕、跟隨康無為,但康無為這個思惟上的先行者漸卻泥古不化,后來師生二人在“保皇”仍是“共和”的題目上漸行漸遠,直至在張勛復辟事務中,一是復辟鬧劇的謀劃者,一是討逆軍的顧問,徹底成為對峙的兩邊。在中國傳統文明里,先生與教員為敵,是年夜逆不道,康無為為此寫下“鴟鸮食母獍食父”“逢蒙彎弓專射羿”如許的句子,既傷悲又可說毒辣。但是1927年康無為猝然去世,身后蕭條,還欠著債,梁啟超不計前嫌匯錢助其成殮,并寫下情深意切的《公祭康南海師長教師文》,稱贊“吾師視中國如命”“吾師以孔子之道為己任”。這里面,中國唸書人程門立雪的傳統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梁啟超的熟悉和眼界,想必也深知一代人有其難以超出時期局限的事理。教員康無為這般,我們后來人看梁啟超當然也這般,但在時人所處時期里,能盡己之力盡力超出上一代,超出“昨日之我”,最年夜水平地往戰勝局限,代代相歷,終是提高。
就以梁啟超本身來說,身為改進派,從辛亥到五四,他對“反動”的不雅感一直是復雜的,但年夜勢不成逆,甚至連他的兒女后來也被感化而投身此中(三子梁思忠從西點結業后任公民反動軍十九路軍炮兵上校,在淞滬會戰中表示傑出,不幸在火線因病早逝;三女梁思懿是燕京年夜學“一二·九”先生活動骨干,并影響發動四妹梁思寧參加新四軍,姐妹皆參加中國共產黨)。人們經常稱羨梁門九後代個個英杰,文理武人才兼備,而之所以能這般,我以為最主要的仍是梁啟超可以或許超出中國封建傳統的“嚴父”,不以父權強壓,而給孩子們不受拘束自立的充足空間。兒女們各自奔其所向,即便后來與父親的研討標的目的甚或政管理念有異,但那種對萬事萬物的愛好、對公共社會的熱忱和任務感是繼續乃父的,愛國、報國的血脈是分歧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分辨是其二子梁思永、三女梁思懿、季子梁思禮的120周年、110周年、100周年生日,梁思永是我國古代有名考古學家,梁思禮是火箭體系把持專家、中科院院士,都在各自範疇做出了凸起進獻。這些後代們赴海內留學后都回國報效,將終生所學進獻給內陸。
飲冰室對梁啟超而言,是性命的最后驛站,早初的豪情在這里垂垂化作尋思,惟有熱血不涼。汪老寫梁啟超亦是這般,他用白描的筆法、年夜事記的構造,記敘了梁任公暮年的性命狀況。盡管從祖父到他自己皆與飲冰室有緣,欽服梁氏之天縱健筆,卻仍然照史據實寫之,沒有增加太多潤飾與小我化的群情,只要常常在緊要處,彌補幾筆恰如其分又公允的評價(如指出梁啟超對孫中山的成見等),將列傳作者經常不難滿溢的“自我”暗藏在了傳主梁啟超的身影背后。跟著梁啟超的另一半人生在紙上浮現,我們也因之從頭看見、熟悉了汗青的全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