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找九宮格聚會經典的方法:傷痕文學與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文史–中國作家網
1976年10月破壞“四人幫”后,被禁錮的文學創作敏捷恢回生機,全國各地涌現出大量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年夜多以揭穿“四人幫”給國天然成的創傷、訓斥極“左”道路為主題。1978年6月,《國民文學》主編李季有感于短篇小說創作在思惟束縛活動中的主要感化,提出對短篇小說佳作頒獎的動議。經請示中國作協黨組和書記處書記張光年批准,又獲得茅盾支撐,決議由《國民文學》主辦,對短篇小說創作中涌現出的優良作品停止全國性評獎[1]。后來在文學史中被定名為“傷痕文學”的作品獲得了寬大讀者的熱忱推舉和專家評委(特指介入評獎的作家、評論家、學者、編纂)的大力支撐,成為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的最年夜贏家。可以說,從頒發以來就不竭面臨各類爭議和質疑的傷痕文學,恰是經由過程評獎這一特別的文學評價機制,取得了最年夜限制的集中推舉和展現,成為新時代文學的經典。
今朝,學界關于傷痕文學經典化的研討結果比擬豐富,如王瓊《“傷痕文學”:作為話語的權利書寫》(2006)、黃平《從“天安門詩歌”到“傷痕文學”:關于“新時代文學”來源的再會商》(2015)、劉回生《“傷痕文學”:被壓制的能夠性》(2016)、孫平易近樂《“傷痕小說”三題》(2016)等論文都指出了傷痕文學和實際政治的聯繫關係,其文學史定名背后有黨和國度的強力推進。也就是說,傷痕文學作為新時代文學的來源,其經典位置是在主流認識形狀承認的范圍內建構出來的。但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作為集中反應那時文藝治理部分意圖的運動,其在傷痕文學的進場和經典建構中所起的感化還沒有獲得充足研討。是以,有需要回到汗青現場,盡量復原評獎經過歷程中的活潑細節,探討傷痕文學經典化經過歷程中評獎所起的感化。
一、群眾推舉、專家評選與官方意圖:三方角力的評獎經過歷程
《國民文學》1978年第10期公布了這一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方式:“采取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方式。熱鬧接待各條陣線上的寬大讀者積極餐與加入推舉優良作品;誠懇盼望各地文藝刊物、出書社、報紙文藝副刊協助先容、推舉;最后,由本刊編委會約請作家、評論家構成評選委員會,在群眾性推舉與評選的基本上,停止評選任務。”[2]新時代的初次短篇小說評獎發明性地采用“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方法,獲得寬大讀者的熱鬧反應,紛紜向編纂部推舉本身以為優良的短篇小說。截至1979年2月10日,《國民文學》編纂部“共收到讀者來信一萬零七百五十一件,‘評選看法表’二萬零八百三十八份,推舉短篇小說一千二百八十五篇。餐與加入此次評選運動的,有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群眾和干部。年夜大都以小我的名義寫信和推舉作品,也有以全部單元的名義和聯名的方法來信和推舉作品的”[3],可謂盛況絕後。評選措施中提到,凡餐與加入推舉與評選的小我或所有人全體、單元要將看法填進“評選看法表”,或另紙寫出寄給《國民文學》編纂部。“評選看法表”除了填寫推舉篇名、作者、頒發時光及報刊稱號、評選看法,還必需填上推舉人的姓名、性別、任務單元、個人工作,包管投票出自小我意愿,這意味著投票人要為本身的選擇擔任,最年夜限制包管投票的有用性。
評獎時代,推舉“傷私密空間痕”題材的讀者來信最多。“良多來信對于作者們擺脫‘四人幫’制造的精力禁錮,沖破各類文學‘禁區’的勇氣和膽識表現敬佩,對于他們在藝術上吃苦摸索、盡力立異的精力表現贊揚。”[4]“良多來信指出,近年來呈現的短篇小說佳作,反應了國民的生涯,表達了國民的心聲,以反動的銳氣提出并答覆了寬大國民廣泛關懷的題目,在題材、作風和伎倆上真正表現了‘百花齊放’。”[5]《國民文學》編纂部在初選時,充足尊敬群眾的看法,群眾投票多的作品會優先斟酌,把得票三百張以上的作品(除《醒來吧,弟弟》外)所有的進選,共12篇。別的,斟酌到地域和讀者文明水準的差別,有能夠招致優良作品在群眾中得票甚少的情形,編纂部又從群眾投票未幾的小說中選了八篇,加起來共20篇[6]。崔道怡在《月下花前系相思——短篇小說評獎瑣憶》一文中表露了這份初選篇目:《班主任》《神圣的任務》《我們的軍長》《窗口》《傷痕》《戀愛的地位》《弦上的夢》《獻身》《珊瑚島上的逝世光》《眼鏡》《最可貴的》《姻緣》《愿你聽到這支歌》《皋比花紋貝》《取經》《頂凌下種》《墓場與鮮花》《看日蓮》《騎手為什么歌頌母親》《芙瑞達》;備選篇目五篇:《秋江落葉》《辣椒》《不滅的篝火》《萍蹤》《心聲》。
編纂部把這20篇小說作為“優良小說初選篇目”送給評委核閱,并于1979年2月22日致信評委,針對初評任務中碰到的一些題目,提出了一些假想,供評委在核閱初選作品時參考[7]。初選篇目是依據截止于2月10日的群眾來信擬定,但此后陸續收到更多來信,于是,編纂部又對初選篇目停止增加發生第二次名單,供評委瀏覽和會商[8]。同年3月6日,在北京新僑飯館召開的評選委員會是對獲獎成果起要害感化的一次會議。對于哪些作品可以獲獎以及若何對作品排序,沙汀、草明、唐弢、袁鷹、孔羅蓀、孫犁、冰心、馮牧以及林默涵等評委停止了深刻會商。他們還對備選篇目中的“傷痕文學”作品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確定了《從叢林里來的孩子》《弦上的夢》等優良作品,也指出了《戀愛的地位》《墓場與鮮花》《皋比花紋貝》《姻緣》等作品在構造布局、人物描繪、細節描述等方面的稚嫩和缺乏[9]。但評委終極仍是對傷痕文學投了同意票。《文藝報》主編馮牧對小說《傷痕》的評價也許道出了評委保護和確定傷痕文學的啟事:“我只投同意票,不投贊賞票。由於它寫得不敷真正的、不敷典範,思惟境界不高。但它立了一年夜功,第一個提出了‘傷痕’題目。‘四人幫’把我國的經濟帶到了瓦解的邊沿,給青少年的心靈上形成了各種傷痕和淨化,這篇小說提出了這個題目,啟示了讀者,在這一點上,它跨越了其他作品。”[10]
顛末平易近主評斷和穩重衡量,評委對《國民文學》編纂部供給的第二次名單做了一些修改。編纂部依據評委看法對篇目停止調劑,斷定了25篇獲獎優良短篇小說的篇目。獲獎作品年夜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班主任》《傷痕》《神圣的任務》《愿你聽到這支歌》《弦上的夢》等描述“文革”傷痕的作品;二是《我們的軍長》《湘江一夜》《萍蹤》等描述老一輩無產階層反動家業績的作品;三是《窗口》《滿月兒》等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抽像的作品。獲獎作品的前五名也囊括了這三類題材[11]。
此次評選的范圍是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之間頒發的短篇小說,其間短篇小說創作繁華,題材多樣,有描繪青年男女戀愛的,有描述老一輩反動家業績的,有揭穿“文革”傷痕的,有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抽像的。哪些題材的作品能獲獎以及獲獎作品的排序,都長短常講求的。獲獎作品的多少數字和排序不只反應出專家的評審興趣,更表現了文藝界對某種題材的價值認定。經由過程剖析可以發明,這三類題材的比重并不平衡。25篇獲獎作品中,“傷痕”題材的作品有18篇,占獲獎作品總數的72%。獲獎作品的排序方面也顛末多方的衡量和考量。對照終極獲獎的25篇和最後的20篇[12]篇目可以發明,劉心武《戀愛的地位》、士敏《皋比花紋貝》[13]、徐光耀《看日蓮》被往失落了,增加了《湘江一夜》《從叢林里來的孩子》《辣椒》《滿月兒》《抱玉巖》《“不滿意”的姐夫》《看管日誌》《萍蹤》等八篇作品[14]。顛末幾回調劑終極增加進獲獎名單的八篇作品中,有五篇是觸及“傷痕”題材的。《愿你聽到這支歌》《頂凌下種》《騎手為什么歌頌母親》等“傷痕”題材作品在最後的篇目中排名靠后,但在終極名單中都被調到了較靠前的地位[15]。
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因處在打垮“四人幫”后的要害時代,承載的意義是嚴重的。一方面,它承當著否認“文革”時代文藝政策的義務;另一方面也起到領導新時代文學的感化。在新時代初期,不論是專家仍是通俗讀者都是“文革”的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十年大難的受益者。傷痕文學對“文革”創傷的揭穿、對“四人幫”的控告激起了全社會的共識,讀者的普遍支撐和熱忱推舉使得“傷痕”題材作品的得票遠遠搶先。恰是由於這類作品有普遍的群眾基本,即便在文藝界對“傷痕”題材作品褒貶紛歧、繚繞傷痕文學能否是“裸露文學”的論爭比擬劇烈的情形下,評委仍是對年夜部門這類作品賜與了承認。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開創了“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評獎機制,使通俗讀者的瀏覽興趣和訴求取得了表達空間,而專家則對群眾看法停止選擇和整合,挑選出合適主流認識形狀請求的作品。是以,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傷痕文學”的勝出,是讀者群眾、專家評委、當局意圖三股汗青協力配合感化的成果。
二、揭穿“傷痕”與瞻望“將來”:獲獎傷痕文學的典范敘事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國度各項任務的恢復與展開都以“撥亂歸正”為開始。1977年8月,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年夜會正式宣布“文革”以破壞“四人幫”為標志停止[16],大張旗鼓的揭批“四人幫”活動在社會各界睜開。1978年5月27日,中國文學藝術界結合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展會議上,時任中宣部副部長、文明部部長的黃鎮指出:“文藝界以後和今后一個時代的甲等年夜事,依然是高舉毛主席的巨大旗號,把揭批‘四人幫’的斗爭停止究竟……在文藝陣線打一場大張旗鼓的國民戰鬥,沖破重重阻力,把‘四人幫’制造的各種凌亂加以廓清,把被‘四人幫’倒置了的一切長短十足改正過去。”[17]是以,作為新時代第一次文學評獎,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被付與了加大力度認識形狀導向的重擔,傷痕文學獲獎是評委在主流認識形狀承認的范圍內“挑選”的成果。專家起的是把關的感化,包管獲獎作品都在官方主流話語框架內。評選委員會成員[18]成分具有復雜性和多重性,年夜部門同時兼具兩種成分:作家(評論家)和文藝部分引導。如茅盾既是作家又是中國作協主席,周揚既是文藝實際家又是中國作協副主席,張光年既是詩人也是中國作協引導,馮牧既是評論家又是《文藝報》主編,李季既是詩人又是《國民文學》主編。是以,假如說作家(評論家)評委是從藝術層面來評判作品,那么兼具作家(評論家)和文藝部分引導成分的評委在評判作品時,他們的審美興趣和選擇自己就代表了主流認識形狀。
獲獎的傷痕文學作品年夜多遵守“公理克服險惡,光亮克服暗中”的敘事形式。主人公在“文革”中深受身心的摧殘和不公平的待遇,但照舊佈滿著悲觀主義精力,盡不會對將來掉往信念。小說開頭城市有“光亮的尾巴”,人們遭遇的“傷痕”會獲得必定水平的修復和治愈,將來也是一片光亮。《傷痕》中曉華與被打成叛徒的母親劃清界線。母親冤案獲得平反后,曉華趕回上海但仍是沒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悲哀欲盡的曉華看完母親的日誌后,化悲哀為氣力,“朝著燈火透明的南京路年夜步走往”[19]。《班主任》中小地痞宋寶琦缺少對的領導,精力充實、笨拙蒙昧;而團支書謝惠敏深受極“左”思惟迫害,思惟僵化固執。但班主任張教員對教導好謝惠敏和宋寶琦如許深受“四人幫”迫害的先生佈滿信念,小說開頭,“東風送來沁鼻的花噴鼻,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歡笑,仿佛對張教員那美妙的設法賜與著確定與激勵”[20]。《神圣的任務》中老公安兵士王公伯由于復查白舜冤案,遭到省革委會副主任徐潤成等的危害。跟著“四人幫”毀滅,徐潤成等人的罪惡被檢舉,白舜的冤案獲得平反,迎接光亮的到來:“一輪紅日,把她那暖和的金輝灑滿年夜地。他們的背影在地平線上垂垂消失,好象走進了那輪鮮紅的太陽。”[21]
而傷痕文學中的另類論述,在評獎經過歷程中往往被起首裁減。例如,《醒來吧,弟弟》描述主人公在“文革”停止后,對人間一切發生厭倦的消極情感。工場的盧書記屢次看望“弟弟”,其言行令后者激動,但“文革”傷痕使他直到故事停止仍處于遲疑彷徨中,“他那受了傷的魂靈,卻還沒有完整蘇醒過去,他還在‘塵凡’邊沿上遲疑著”[22]。顯然,“弟弟”在“文革”中的“傷痕”并沒有被治愈。這篇小說由於與“批評‘四人幫’,開啟新時代”的敘事形式和政治話語規范相背叛,即便取得大批選票,也只能在一開端就被逐出候選名單。有學者指出:“文學評獎軌制曾經成為‘傷痕文學’話語權利機制的載體,此中的取舍可見一斑。如許一來,‘傷痕文學’話語就把寫‘文革’‘傷痕’的文學作品加以區分,這一話語所凸起的文學作品就可以經由過程文學評獎軌制博得國度主流認識形狀的承認,而那些較為質疑劇烈的寫‘傷痕’的文學作品在那時卻并沒有被主流的文學史話語所凸起,甚至于被‘遺忘’。”[23]
從文學獎評選出的傷痕文學作品終極成為文學史經典,盡不是偶爾的文學景象,而是特按時期社會政治文明和民眾心思訴求的產品。正像洪子誠指出的,“這幾年的文學的直接指向是社會—政治方法的,也都具有分歧水平的社會—政治的‘干涉’性質。這個階段的文學,其內在的事務、情感與社會各個階級的思慮、情感基礎同步”[24]。經過的事況十年大難后,國人急需感情宣泄和心思抵償。傷痕文學對“四人幫”的控告,使專家和通俗讀者在“文革”中的憤激和冤枉獲得安慰。同時,人們心思上的負罪感,也在清理“四人幫”的經過歷程中得以洗刷,完成自我的更生。“‘傷痕’小說本從小我態度動身的汗青之痛論述,除了這種苦楚的公個性之外,又由于對于汗青感的追蹤關心,成果加倍成了具有所有人全體記憶性質的巨大論述。”[25]是以,傷痕文學現實上可以看作所有人全體記憶的書寫載體,揭穿十年大難給平易近族國度、國民形成的重創,蔓延汗青公理,瞻望光亮遠景,進而確立新時代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的汗青符合法規性。
客不雅來看,年夜部門獲獎作品的文學成績無限,思惟性單薄,對“傷痕”的揭穿和對“四人幫”的批評流于概況;藝術上存在顯明的毛病,如技能單一化、情節公式化、人物抽像概念化等。但這類作品的實際政治意義[26]曾經遠遠跨越藝術局限性。獲獎作品知足了寬大國民群眾(包含文學專門研究職員和通俗讀者)療救“文革”創傷的心思訴求;沖擊了僵化保守的“文革”文學,打破了題材禁區,為文藝創作拓展了加倍遼闊的範疇,邁出了新時代文學的第一個步驟。更主要的是,傷痕文學契合了思惟範疇“撥亂歸正”、揭批“四人幫”的政治訴求,獲得了時期主題的優先表達權,取得了國度層面的承認。菲舍爾·科勒克指出:“每個社會軌制都請求作家嚴守必定的界線……社會軌制限制不受拘束更重要的是經由過程以下道路:等待、盼望和接待某一類創作,排擠、鄙夷另一類創作。如許,每個社會軌制……決議性地干涉作家的任務。甚至文學獎也能起相似的感化。”[27]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確定和彰顯了傷痕文學控告“四人幫”的積極意義,經由過程對“傷痕”題材作品授獎,將這類作品的話語表達和價值不雅念最年夜限制地規約到主流認識形狀之內,從而確立國度的政治導向和話語規范。
三、評獎前后的文學論爭
“四人幫”倒臺之初,政治情勢還不開闊爽朗,“左傾”思潮在文藝界的影響還很深,傷痕文學揭穿“文革”創傷在某種水平上是自覺的,其標準和范圍并沒有獲得官方的明白確定。是以,《班主任》《傷痕》等作品惹起過一些爭議。在張光年、李季、陳荒煤等文藝界引導者的死力推舉和維護下,傷痕文學在《國民文學》等威望刊物頒發[28],影響甚至擴大到全國各地的刊物。《國民文學》《文藝報》等威望文學報刊還經由過程組織座談會、刊發評論文章、登載讀者來信等方法對傷痕文學停止確定和攙扶。《班主任》《傷痕》等作品作為創作范例被維護上去,領導和增進了其他作者停止相似的摸索。並且組織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的這段時光,恰是關于傷痕文學能否是“裸露文學”的論爭最劇烈的時代。但文藝界的主流一直對傷痕文學予以支撐和維護。
劉心武《班主任》在《國民文學》1977年第11期頒發后,“裸露文學”一詞就曾經呈現在報刊上。這個說法源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毛澤東以為小資產階層作家裸露暗中的作品是“裸露文學”[29]。質疑《班主任》的人以為小說裸露了社會昏暗面,屬于“裸露文學”。針對這一見解,《文藝報》《文報告請示》《上海文藝》不竭頒發批評文章[30],文學研討刊物也經由過程組織座談會的方法為《班主任》正名。《文學評論》編纂部1978年8月15日就《班主任》的評價題目及其意義舉辦了座談會。針對一些人對《班主任》的非難,陳荒煤、涂光群、崔道怡、嚴文井、朱寨、馮牧以及屠岸等人以為文藝不只可以並且應當裸露“四人幫”,這是反動文藝應盡的任務,也是那時國度的甲等年夜事[31]。1978年8月11日,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在《文報告請示》頒發,又一次在讀者中惹起顫動。這篇小說反應“四人幫”給青年帶來的宏大損害,社會上呈現了《傷痕》是不是“裸露文學”的疑問,并從這篇小說的標題引申出了“傷痕文學”概念,從而使傷痕文學能否是“裸露文學”的爭辯加劇[32]。在論爭中,《光亮日報》《國民日報》《束縛日報》頒發了大批確定傷痕文學的文章[33]。《文報告請示》更是以多期專版的評論文章深刻論述《傷痕》并非“裸露文學”。《文報告請示》8月29日刊發吳強《可喜的新花——談短篇小說〈傷痕〉》和孫小淇《〈傷痕〉出了“格”嗎?》,兩篇文章都確定了“傷痕”揭穿林彪、“四人幫”罪惡的積極意義;9月19日,又整版發布《傷痕》評論專欄,荒煤《〈傷痕〉也震動了文藝創作的傷痕!》以為《傷痕》裸露出林彪、“四人幫”危害反動干部的罪行,完成了文藝創作在揭批“四人幫”的第三個戰爭中的光彩義務[34]。《文藝報》還于1978年9月上旬,分辨在北京和上海組織召開“短篇小說座談會”[35],屠岸、楊子敏、劉心武、王西彥、吳強等與會職員確定了傷痕文學的實際意義。恰是文藝界的鼎力支撐,傷痕文學才幹在質疑和爭辯中不竭頒發,并終極在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大批獲獎。
1979年3月26日,文藝界、消息界、出書界二百多人在北京餐與加入了頒獎年個人空間夜會。《國民文學》主編李季宣布獲獎短篇小說的篇名和作者,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副主席周揚做了主要講話。茅盾、李季分辨把印有魯迅頭像的留念冊和獎金發給25位獲獎作家,劉心武代表獲獎者講話。頒獎年夜會后,《國民文學》編纂部約請獲獎作者舉辦座談。魏巍、沙汀、草明、唐弢、陳荒煤、孔羅蓀、林默涵等文藝界引導做了專題講話[36]。深刻剖析座談會講話會發明,固然是針對獲獎作品的座談,但專家做得最多的仍是確定傷痕文學創作高潮及其文學價值。陳荒煤的講話具有代表性:“此次評選的作品中,特殊惹起寬大青年讀者激烈反應的,是一些揭穿萬惡的林彪、‘四人幫’罪惡的作品。無論是出自好心的憂慮、猜忌,仍是由于其他緣由賜與各類駁詰,稱之謂‘裸露文學’‘傷痕文學’,但大批讀者的評選證實,這些作品是反應了我們一個特定的時期的喜劇,是時期的烙印、時期的腳印,確切反應了寬大國民的心聲,是無法否認的。”[37]
可是,文藝界外部關于傷痕文學的論爭并沒有跟著一次評獎而終止。跟著這類創作越來越風行,社會影響力不竭擴展,相干的論爭也不竭進級。1979年4月15日《廣州日報》頒發黃安思《向前看呵!文藝》,這篇文章把揭穿林彪、“四人幫”的文藝作品視為“向后看”,以為應“提出文藝向前看的標語,倡導向前看的文藝”[38],在廣東文藝界激發了劇烈的爭辯[39]。不久,論爭擴及全國各地[40],文藝界睜開了文藝創作是“向前看”仍是“向后看”的年夜爭辯。此外,《河北文藝》1979年第6期頒發李劍的文章《“歌德”與“缺德”》,激發論爭。李劍以為應當為巨大魁首毛主席,為戰斗的工農兵,為科研教導任務者,為四個古代化的巨大工作年夜“歌”其“德”,年夜頌其功。不“歌德”的人有點“缺德”[41]。這篇文章用詞鋒利、行文尖利,在全國惹起了普遍的會商和批駁[42]。可見,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前后繚繞傷痕文學的論爭一向存在且很是劇烈。
非論是“裸露文學”“向前看與向后看”之爭,仍是“歌德”與“缺德”會商,概況上是會商作品的題材題目,但焦點實在是文學可否寫社會的昏暗面,若何估價新時代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藝陣線的情勢。這些都終極指向若何熟悉“歌唱和裸露”的題目。毛澤東《講話》對這一題目做了明白的界定:“只要真正反動的文藝家才幹對的地處理歌唱和裸露的題目。一切迫害國民群眾的暗中權勢必需裸露之,一切國民群眾的反動斗爭必需歌唱之,這就是反動文藝家的基礎義務。”[43]是以,“歌唱和裸露”題目一開端就不只是文藝作品反應社會的標準和文學偏向題目,而是事關主流認識形狀的政治導向。文藝界繚繞傷痕文學的諸多不合,很年夜水平上組成了20世紀70年月末中國政治格式的一個縮影。
1979年10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任務者第四次代表年夜會揭幕。周揚在陳述《承前啟後,繁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藝》中以為,傷痕文學“反應了林彪、‘四人幫’給國民生涯上和心靈上所形成的宏大創傷,裸露了他們的滔天罪行。決不克不及隨意地責備它們是什么‘傷痕文學’‘裸露文學’。國民的傷痕和制造這種傷痕的反反動幫派系統都是客不雅存在,我們的作家怎么可以掩飾和掩飾呢?作家們怎么能在實際生涯的各種牴觸眼前閉上眼睛呢?我們當然不同意天然主義地往反應這些傷痕,由此散布消極的、萎靡的、虛無主義的思惟和情感。國民需求安康的文藝。我們需求文藝的氣力來輔助國民對曩昔的慘痛經過的事況加深熟悉,愈合傷痕,汲取經歷,使這類喜劇不致重演”[44]。周揚的陳述顛末了中心政治局的核定,代表了黨和國度的意志。自此,傷痕文學在文學史上的符合法規位置終極確立。但不成否定的是,在爭辯這般劇烈的情形下,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經由過程評獎法式挑選,整合了讀者瀏覽興趣和專家審美尺度,使其與主流認識形狀堅持分歧,從而為傷痕文學的進場和經典建構供給了無力的支撐。
四、評獎的“群眾推舉”與文藝的“群眾道路”
跟著新時代開啟,重建文學次序、確認新的文學經典,成為文藝範疇最急切的義務。在百廢待興的中國文壇,評獎的積極感化更為凸起。有學者指出:“嘉獎軌制是激勵文學藝術創作成長繁華的主要機制之一,也是認識形狀依照本身的意圖,以威望的情勢對文學藝術的扶引和號召。是以,文學藝術的嘉獎軌制具有明白的認識形狀性,權利話語以隱藏的方法與此產生聯絡接觸,它絕不粉飾地表達著主流認識形狀的意圖和尺度,它經由過程嘉獎軌制喻示著本身的主意和準繩。”[45]文學評獎不只是對優良作品的嘉獎,承當了領導新時代文學創作潮水和風向的效能,更是重建文學體系體例的主要舉動,獲獎作品充足表現了新時代主流認識形狀的政治導向和話語規范。“一九七八年的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的影響是嚴重的,借助于適當的社會政治氣氛與最高政治級此外文學刊物,那時中國最傑出的批駁家們得以解脫散漫的處境,在組織上獲得統合,其文學思惟、文學價值也經過評獎的方法廣為傳佈。”[46]“評獎”這種特別的文學價值評價機制為文藝界供給了集中展現、交通看法的平臺。作家、編纂、讀者、評委、文藝界引導等經由過程文學評獎組織起來,在評選啟事、讀者來信、評選委員會、頒獎年夜會、獲獎作品會商會以及獲獎作品集等一系列環節彰顯各方的文學態度與價值興趣。
在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評獎機制,使寬大讀者對傷痕文學的熱忱和支撐獲得轉達。而《國民文學》編纂部和專家評委強化了傷痕文學批評“四人幫”、撥亂歸正的政治態度,進一個步驟挑選出了合適主流話語規范的作品。群眾的看法在評獎中被置于和專家劃一的地位,成為遴選和決議哪些作品成為文學史經典的主要氣力。可是,群眾看法只要在與專家評委及官方意圖分歧的條件下,才幹獲得承認并真正發生感化。傷痕文學在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的鋒芒畢露,也恰是官方、專家和讀者在批評“四人幫”、開啟新時代的愿景下配合選擇的成果。
當群眾看法和專家評委、主流話語導向發生不合或不完整分歧時,它就需求被挑選和整合。國民文學雜志社勝利舉行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后,又于1979年10月啟動了1979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此次評獎異樣采取“群眾推舉與專家評斷相聯合”[47]的方式,反應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的《喬廠長上任記》得票二萬七千多張[48],是得票最多的作品。但不成疏忽的是,終極獲獎的25篇作品中有16篇是“傷痕共享會議室”題材[49]。可見,固然1979年的評獎處在黨的任務重心從階層斗爭轉向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時代,但“傷痕”題材照舊是作家創作的重心,遭到讀者群眾的熱忱推舉。但從評選委員會、頒獎年夜會和獲獎作品座談會的會商中可以發明,專家評委和文藝界引導更追蹤關心那些描述社會主義新人積極餐與加入“四化”扶植的作品[50]。1980年3月5日,評選委員會對備選作品停止評斷。評委以為:“一九七九年短篇小說遭到讀者普遍而熱鬧的接待,一個主要緣由是出力刻畫了我們這個時期的新人。那么多讀者投‘喬廠長’的票,表白群眾盼望實際生涯中更多地呈現象他那樣為‘四化’而獻身的闖將。”[51]時任中國作協第一副主席的巴金在3月25日的頒獎年夜會上指出,黨的任務重點曾經轉移到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上,誇大了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祝詞中提到的文藝應該在描述和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方面支出更年夜的盡力,獲得更豐富的結果[52]。也就是說,1979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在異樣受讀者群眾接待的古代化扶植題材和“傷痕”題材之間,專家評委和文藝界引導顯然更傾向前者。
1942年毛澤東《講話》明白提出文藝要為工農兵辦事,文藝任務者要和群眾相聯合的思惟。有學者指出:“《講話》第一次從反動實際需求動身,付與‘群眾’以認識形狀威望性,并體系提出一套實行方式作為包管。于是,‘讀者’與‘群眾’徹底合一,并分送朋友了后者的認識形狀威望,取得超強價值優先權利。”[53]現實上,作為文藝任務積極貫徹群眾道路的有用道路,群眾看法在黨的文藝政策中很早就被誇大。而群眾看法的反應,凡是的道路是文藝報刊中的“讀者來信”。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報》《國民文學》以及《束縛軍文藝》等主要文藝報刊,不只均開設“讀者來信”或性質相似的專欄,并且頒發了多少數字驚人的讀者來信[54]。可是,文藝報刊上的讀者來信不論是小我簽名仍是以籠統的“讀者民眾”的名義,都是編纂依據分歧意圖挑選后登載出來的。這些讀者來信確定或批駁文藝作品或文學景象,都在積極共同著主流話語的導向。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和文學軌制的不健全,一些動員群眾介入的文藝批駁往往演變為年夜範圍的政治批評活動,如對片子《武訓傳》的批評、對蕭也牧創作偏向的批評、對胡風文藝思惟的批評等。“文革”停止后,樹立實在可行的文藝體系體例,增進文藝安康繁華、有序成長,成為文藝界急切需求處理的題目。
1978年5月11日,《光亮日報》頒發《實行是查驗真諦的獨一尺度》,激發全國范圍內的真諦尺度題目年夜會商,在評價作家、作品時若何完成這一尺度,成為文藝界面對的重要題目。1978年9月15日,中心黨校實際研討室編的《實際靜態》第85期頒發了一篇詳細觸及文藝題目的專文《國民群眾是文藝作品最威望的評定者》,把文藝界的真諦尺度會商,領導到了“誰是文藝作品的最威望的評定者”這一題目上。文章指出:“文藝作品應當由誰評定,不只是一個實際題目,並且是一個實行的題目。這牽扯到若何依據文藝的特色來引導文藝的題目,牽扯到群眾道路和平易近主集中制在文藝上若何表現的題目,牽扯到文藝作品頒發、演出的把握題目等等。有了對的的思惟、準繩,就應該有與之相順應的詳細落實的規章、措施。我們除了在思惟上要處理‘群眾是真正的好漢’這個最基礎題目外,我們引導文藝任務的一些軌制、方式,也需求依據這個最基礎領導思惟加以檢討,從而研討摸索出一套成長社會主義文藝、走群眾道路的適當的、卓有成效的情勢和措施。”[55]可見,新時代文藝界從頭激活了毛澤東《講話》奠基的文藝的群眾道路,群眾成為文藝界可以借助的氣力,用于評判作品價值、規范文藝話語和提倡文藝思潮。
在撥亂歸正、思惟束縛的社會年夜佈景下,20世紀70年月末的政治文明氣氛絕對比擬寬松,專家在專門研究範疇有了更多的自立權和決議權。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開創的“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評獎機制,就是對新時代文藝界群眾道路的立異和深化。那時有評論家指出:“讓群眾餐與加入評選,請他們頒發看法,就是走群眾道路,就是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花怒放’方針。”[56]茅盾更是在頒獎年夜會講話中特殊誇大了群眾評選的意義,“曩昔也有過短篇小說選,但不是顛末群眾評選的,這一次是顛末群眾評選的。實行是查驗真諦的尺度。這一次,作品是顛末群眾來查驗的”[57]。群眾推舉的詳細方法即“評選看法表”或“讀者來信”,二者被付與了評判作品價值和遴選文學經典的權利,傷痕文學恰是在群眾的普遍支撐和熱忱推舉下成為獎項的最年夜贏家。但“專家與群眾相聯合”的評獎機制,包管了評選成果是在專家和編纂的可控范圍內,進而和官方主流話語堅持分歧。階層話語中,群眾有價值評判的權利,但經常被專家借用。有時辰,“‘專家’代‘讀者’講話,借‘國民群眾’的支撐對文藝界的異質氣力和分歧聲響停止整合,借‘國民’的威望話語來彰顯文學主意,建構文學潮水”[58]。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經過歷程中,專家憑仗對群眾看法的摘編征用,塑造出讀者瀏覽興趣、專家審美尺度和主流認識形狀高度分歧的氣象,從而使傷痕文學的進場和經典建構瓜熟蒂落。在評獎經過歷程中,專家借助群眾的氣力,取得官方的承認,從而獲得了在“文革”后百廢待興的文藝界的自動權和主導權。是以,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與傷痕文學的經典建構,也成為新時代文藝界積極摸索實行文藝平易近主機制的活潑范本和無益測驗考試。
注釋:
[1] 崔道怡:《月下花前系相思——短篇小說評獎瑣憶》,《小說家》1999年第1期。
[2] 《本刊舉行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啟事》,《國民文學》1978年第10期。
[3][4][5] 《報春花開時節——記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運動》,《國民文學》1979年第4期。
[6][10][32] 劉錫誠:《在文壇邊沿上》,河南年夜學出書社2016年版,第185—186頁,第214頁,第105頁。
[7] 編纂部信中提出了九點看法,對初選篇目標發生經過歷程做了具體闡明,總結如下。1. 選15—20篇比擬適宜,最多不跨越20篇。2. 初選時把群眾投票300張以上的作品(除《醒來吧,弟弟》以外)所有的選進,共12篇;別的選進8篇,因各類緣由得票雖少而確系優良的作品。3. 評選著重中青年作者,特殊是青年作者。初選篇目中,未選進老作家的作品。4. 不克不及因要在題材上求均衡而下降東西的品質請求,故20篇作品中寫戀愛生涯的篇數最多。5. 近年各兄弟平易近族作者寫的短篇小說不良多,故初選篇目中只選了回族作者張承志的《騎手為什么歌頌母親》。6. 1978年的短篇小說創作比1977年有明顯停頓,故初選20篇作品中,1978年的作品進選17篇,1977年的作品進選3篇,合適現實情形。7. 初選20篇作品,從六種刊物和一種報紙副刊上選出,《國民文學》頒發的作品占了較年夜比例。8. 初選篇目中,劉心武的作品占了兩篇(《班主任》和《戀愛的地位》),從作品德量、社會影響以及群眾投票的情形來看,如許做比擬適合。9. 被選的作品不分品級為宜,可以按作品德量排出先后次序,頒布獎金時,前五名的獎金數量可以高一些。拜見劉錫誠:《在文壇邊沿上》,第186—188頁。
[8] 聯合崔道怡和劉錫誠的回想文章,第二次名單在初選篇目中增添了周立波《湘江一夜》、張潔《從叢林里來的孩子》、賈平凹《滿月兒》、祝興義《抱玉巖》、關庚寅《“不滿意”的姐夫》、齊平《看管日誌》。
[9] 唐弢以為劉心武《戀愛的地位》第三段始發群情,是不需求的。蕭平《墓場與鮮花》也有如許的弊病,仍是生涯不敷。袁鷹以為張潔《從叢林里來的孩子》寫得好,作風樸實,主題挖掘得深。孫犁以為劉心武《班主任》政治上很好,但藝術上不成熟,寫得枝枝蔓蔓。《傷痕》文字好,很愛好。孔羅蓀以為關庚寅《“不滿意”的姐夫》寫戀愛喜劇,前后沒有交接,藝術上還不成熟。冰心以為《皋比花紋貝》周遭的狀況寫得不錯,后面寫得欠好,用日誌來寫,也不和諧。馮牧以為《從叢林里來的孩子》比《姻緣》寫得好,能感動人。《姻緣》寫華裔政策,人物寫得不勝利。《戀愛的地位》是翻開一個缺口的作品,這篇作品出來后,寫戀愛的作品會滔滔而至。宗璞《弦上的夢》在人物塑造上跨越李陀《愿你聽到這支歌》。在反應時期的生涯真正的上,《姻緣》和《眼鏡》盡管有很對的的謎底,但缺少動聽的細節描述。林默涵以為《傷痕》被吹得過分。拜見劉錫誠:《在文壇邊沿上》,第213—215頁。
[11] 《班主任》提醒了“四人幫”給孩子形成的創傷。《神圣的任務》描述老公安為了平反冤案,獻誕生命。《窗口》展現社會主義新人抽像。《我們的軍長》和《湘江一夜》塑造了老一輩無產階層反動家的抽像。
[12] 因這最後的20篇中有12篇是群眾得票300張以上的,所以必定水平上能年夜致反應群眾推舉的原始面孔。
[13] 因是《國民文學》刊登,內在的事務又是寫青年戀愛生涯,此類題材的作品過多,是以往失落了。
[14] 《辣椒》和《萍蹤》從最後初選篇目標備選篇目調到了終極的候選篇目中。
[15] 《愿你聽到這支歌》從初選第13位終極被調到了第8位;《頂凌下種》從初選第16位終極被調到了第7位;《騎手為什么歌頌母親》從初選第19位終極被調到了第12位。科幻題材的《珊瑚島上的逝世光》從初選第9位終極被調到了第25位。
[16] 華國鋒:《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年夜會上的政治陳述》,《國民日報》1977年8月23日。
[17] 黃鎮:《在毛主席反動文藝道路指引下,為繁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而奮斗》,《文藝報》1978年第1期。
[18] 評選委員會成員有茅盾、周揚、巴金、劉白羽、孔羅蓀、馮牧、劉劍青、孫犁、嚴文井、沙汀、李季、陳荒煤、張天翼、周立波、張光年、林默涵、草明、唐弢、袁鷹、曹靖華、謝冰心、葛洛、魏巍。拜見《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委員會名單》,《國民文學》1979年第4期。
[19] 盧新華:《傷痕》,《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作品集》,國民文學出書社1980年版,第258頁。
[20] 劉心武:《班主任》,《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作品集》,第30頁。
[21] 王亞平:《神圣的任務》,《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作品集》,第68頁。
[22] 劉心武:《醒來吧,弟弟》,《中國青年》1978年第2期。
[23] 王瓊:《“傷痕文學”:作為話語的權利書寫》,《文藝實際與批駁》2006年第5期。
[24] 洪子誠:《中國文學1949—1989》,北京出書社2020年版,第142—143頁。
[25] 路文彬:《公共苦楚中的汗青信任——論“傷痕文學”時代小說的汗青敘事》,《華東師范年夜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6] 1978年12月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黨的任務重心由階層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傷痕文學完成了汗青任務,漸漸式微。
[27] 菲舍爾·科勒克:《文學社會學》,魏育青譯,張英進、于沛編:《現今世東方文藝社會學摸索》,海峽文藝出書社1987年版,第38頁。
[28] 值得留意的是,1978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中有12篇頒發在《國民文學》上,此中“傷痕”題材八篇,分辨為《班主任》《神圣的任務》《愿你聽到這支歌》《弦上的夢》《騎手為什么歌頌母親》《辣椒》《獻身》《眼鏡》。
[29] 毛澤東以為:“很多小資產階層作家并沒有找到過光亮,他們的作品就只是裸露暗中,被稱為‘裸露文學’,還有的確是專門宣揚灰心厭世的。相反地,蘇聯在社會主義扶植時代的文學就是以寫光亮為主。他們也寫任務中的毛病,也寫背面的人物,可是這種描述只能成為全部光亮的襯托,并不是所謂‘一半對一半’。”拜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全集》第3卷,國民出書社1953年版,第872—873頁。
[30] 以洪:《是“裸露文學”嗎?》,《文藝報》1978年第2期;陳恭敏:《“傷痕”文學小議》,《上海文藝》1978年第12期。
[31] 《為文學創作的安康成長掃清途徑——記〈班主任〉座談會》,《文學評論》1978年第5期。
[33] 肖地:《一篇值得器重的好作品——談〈傷痕〉》,《光亮日報》1978年9月29日;浦知秋:《由〈傷痕〉惹起的會商》,《束縛日報》1978年10月12日;本報評論員:《盡力寫好反動國民同林彪、“四人幫”的斗爭》,《國民日報》1978年10月31日;向彤:《文藝要不要反應社會主義時代的喜劇——從〈傷痕〉談起》,《光亮日報》1978年11月3日。
[34] 此外還有徐克仁、吳基平易近、馬信方《對王曉華這小我物的一些見解》;丘峰、馮從岳《以感情人》;董德興《從小說〈傷痕〉的一點爭議談起》等文章,除了徐文以為“王曉華缺少藝術的真正的”外,其余三篇都是對《傷痕》持確定立場。
[35] 這兩次座談會都收拾成了文章頒發在《文藝報》1978年第4期,分辨為《短篇小說的新景象、新衝破——記本刊在北京召開的短篇小說座談會》和《束縛思惟,沖破禁區,繁華短篇小說創作——記本刊在上海召開的短篇小說座談會》。
[36] 座談會的部門講話頒發于《國民文學》1979年第4期。分辨為沙汀《慶祝與盼望》、荒煤《衷心的慶祝》、草明《可喜的收獲》、袁鷹《第一簇報春花》、魏巍《我們的工作是年夜有盼望的》、馮牧《短篇小說——文學創作的突擊隊》、唐弢《短篇小說的構造》。沙汀、草明、馮牧、唐弢等從思惟主題、藝術技能、人物抽像等方面臨《班主任》《“不滿意”的姐夫》《從叢林里來的孩子》《神圣的任務》《弦上的夢》《愿你聽到這支歌》等傷痕文學作品做了具體的剖析。
[37] 荒煤:《衷心的慶祝》,《國民文學》1979年第4期。
[38] 黃安思:《向前看呵!文藝》,《廣州日報》1979年4月15日。
[39] 廣東文聯黨組召開擴展會議,廣東作協評論任務委員會先后召開兩次座談會,簡直分歧對黃文提出分歧看法。《南邊日報》《廣州日報》先后頒發了黃培亮同等志的幾篇評《向前看呵!文藝》的文章。但由于黃安思的位置和在廣東宣揚、消息界方面有相當的影響,省宣揚、文明部分一些引導表現擁戴黃文的不雅點。拜見劉錫誠:《在文壇邊沿上》,第275頁。
[40] 《國民日報》《文藝報》先后餐與加入了此次會商。《國民日報》1979年7月2日以“廣東報刊展開關于‘向前看文藝’的會商”為題予以報道,《文藝報》1979年第6期頒發了評論員文章《廣開文路 年夜有作為》,對廣東文藝界鼓舞很年夜。
[41] 李劍:《“歌德”與“缺德”》,《河北文藝》1979年第6期。統一期淀清的《歌唱與裸露》也表達了類似的不雅點。
[42] 《國民日報》《光亮日報》《紅旗》等年夜報刊頒發一系列文章,對李劍文章停止批評,但也無為李劍文章叫好的聲響。胡耀邦和中宣部其他引導磋商,決議召開一次小型座談會,同一思惟熟悉。餐與加入座談會的有全國文聯、作協有關部分的擔任同道和中宣部有關部分及文藝局同道等;河北省委宣揚部、省文聯的擔任人及河北省有名詩人作家和李劍等。胡耀邦在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上的爭辯必需采取同等會商的方式,說理的方式,連合—批駁—連合的方式處理。這篇文章的過錯是同毛主席主意的“百花齊放,百花怒放”方針以及黨中心的文藝道路相違反。拜見徐慶全:《文壇撥亂歸正實錄》,浙江國民出書社2004年版,第311—313頁。
[43]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全集》第3卷,第873頁。
[44] 周揚:《承前啟後,繁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藝——在中國文學藝術任務者第四次代表年夜會上的陳述》,《文藝報》1979年第11—12期。
[45] 孟繁榮:《1978:豪情歲月》,國民文學出書社2018年版,第176頁。
[46] 李丹:《“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對于今世文學批駁的意義》,《今世作家評論》2012年第3期。
[47] 《一九七九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啟事》,《國民文學》1979年第10期。
[48] 《往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揭曉》,《國民日報》1980年3月27日。
[49] 分辨為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方之《外敵》、高曉聲《李順年夜造屋》、母國政《我們家的伙食員》、張弦《記憶》、王蒙《悠舞蹈場地悠寸草心》、陳忠誠《信賴》、葉蔚林《藍藍的木蘭溪》、鄧友梅《話說歡然亭》、劉心武《我愛每一片綠葉》、陳國凱《我應當怎么辦?》、金河《重逢》、中杰英《羅浮山血淚祭》、馮驥才《雕花煙斗》、艾克拜爾·米吉私密空間提《努爾曼老夫和獵狗巴力斯》。
[50] 獲獎作品中有六篇是社會主義新人題材,分辨為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誰生涯得更美妙》、孔捷生《由於有了她》、包川《辦親事的年青人》、張長《空谷蘭》、周嘉俊《奇特的旋律》。
[51] 《欣欣茂發又一春——記一九七九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運動》,《國民文學》1980年第4期。1980年1月11日的評委會第一次會議上,賀敬之以為要倡導描述新人、積極向上的作品,“喬廠長”受接待和時期國民的愿看有聯絡接觸。袁鷹以為三中全會首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評選要表現全黨任務轉移的精力,這是一個動身點。孔羅蓀以為“喬廠長”身上依靠著國民的盼望。拜見崔道怡:《月下花前系相思——短篇小說評獎瑣憶》。
[52] 巴金:《在一九七九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發獎年夜會上的講話》,《國民文學》1980年第4期。
[53] 張均:《中國今世文學軌制研討(1949—1976)》,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1年版,第100頁。
[54] 斯炎偉:《“有興趣味的情勢”——“十七年”文藝報刊中的“讀者來信”》,《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1年第4期。
[55] 《國民群眾是文藝作品最威望的評定者》,沈寶祥編著:《〈實際靜態〉精髓本》,中國三峽出書社2009年版,第97頁。
[56] 葛瓊:《群眾評選的措施好》,《國民日報》1978年11月8日。
[57] 茅盾:《在一九七八年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發獎年夜會上的講話》,《國民文學》1979年第4期。
[58] 馬煒:《被建構的“威望”——全國優良短篇小說評選中的“讀者來信”考核》,《今世作家評論》2017年第2期。
[本文為國度社會迷信基金青年項目“中國今世文學評獎材料收拾與研討”(批準號:19CZW038)結果。]
發佈留言